《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学习辅导百问(21-30)
发布时间: 2022-04-08 21:30 浏览量: 5132

21、为什么要倡导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决议》指出,“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倡导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定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尊严。”

第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为了争取有利于国家建设的和平国际环境的需要。改善和发展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尤其是邻近的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是新中国外交的重要方面。当时,周边一些比较弱小的国家对新中国抱有恐惧和疑虑心理。这不仅因为中国是亚洲地区的大国,而且因为当时中国同周边国家还存在着诸如边界、华侨国籍等一些悬而未决的历史问题。此外,这些国家还十分担心和害怕共产主义作为一种国际政治势力对本国的影响。为消除这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促进它们同新中国发展关系,需要制定适合于同这一类国家交往的新方针。在此背景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应运而生。

第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195312月,中国政府在同印度就两国间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印度与中国西藏地方关系问题的谈判中,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印度方面的赞同。其具体表述几经斟酌,最后确定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19546月,周恩来同志在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时,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并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虽然首先是作为处理与亚洲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准则而提出的,但中国领导人很快便将它作为处理一般国际关系的通用准则。毛泽东同志提出,对于英、法这类国家,要改善关系,争取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对于一切希望和平而对中国还有某些疑虑的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要主动地去做工作;对美国要使它孤立,使它分化,对美国这样的国家也不是没有文章可做。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同志在会见外国客人时多次谈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明确指出:我们认为,五项原则是一个长期方针,不是为了临时应付。这五项原则适合我国的情况,我国需要长期的和平环境。五项原则也适合亚洲、非洲绝大多数国家的情况。1956年,在波兰和匈牙利事件发生后,中国政府于当年111日发表声明,指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更应该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上。这样,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不仅被用于处理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关系,也被用于处理同社会主义各国的关系。

第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它是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开展活动,冲破美国的孤立和遏制政策,扩大对外交往的有力武器。在当时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截然对立的时代,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主张世界各国在相处中互相监督、实行对等的约束和自我约束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法律性和道义性。它不仅包含了处理国家间政治关系的原则,同时也包含了处理国家间经济关系的内容。正是这些特点赋予它恒久的生命力。从那时起,经过60多年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业已成为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法基本准则,为当今世界一系列国际组织和国际文件所采纳,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同和遵守;有力维护了广大发展中国家权益,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捍卫国家主权和独立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成为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联合自强的旗帜;为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及国际争端开辟了崭新道路。中国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积极倡导者和坚定实践者。

22、新中国成立后是如何加强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的?

《决议》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党着重提出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领导。”

第一,加强干部理论学习和知识培训。19512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草案)》,要求全党按照政治常识、理论常识、理论著作这三级,循序渐进地进行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习;195412月,又提出建立干部轮训制度,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全党各方面的高、中级干部调入党校轮训,这些措施对提高干部的理论水平起了重要作用。

第二,开展整风整党。19505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党全军开展整风运动的指示》,要求严格地整顿全党的作风,首先是整顿干部作风。整风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干部和一般党员的思想水平和政治水平,克服工作中所犯的错误,克服以功臣自居的骄傲自满情绪,克服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改善党和人民的关系。经分批整训,整风运动于1950年底结束。经过整风,加强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为在广大新区进行土地改革作了组织上和干部上的准备。1951年三四月间,党中央召开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决定对全党的基层组织进行一次普遍整顿,在全体党员中进行一次关于共产党员必须具备的八项条件的教育,特别是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前途的教育。在此基础上,对每一个党员进行认真的审查和登记,对犯有严重错误的和不够党员条件的党员进行组织处理。整党从1951年下半年开始,到1954年春基本结束。经过整党,党组织的纯洁性进一步增强。

第三,加强党的团结。19542月,党的七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决议指出,党的团结的唯一中心是党的中央,必须反对任何妨碍中央统一领导、损害中央的团结和威信的言论和行动,必须反对把自己领导的地区和部门当作独立王国,反对把个人放在组织之上,反对不适当地过分地强调个人的作用,反对骄傲情绪和个人崇拜。决议强调,党的团结是党的生命,要求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增强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自觉性。

第四,坚决惩治腐败。党高度警惕并着力防范党员干部腐化变质。在整党过程中,全国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党中央决定,在党的领导下,分党政军三个系统成立各级增产节约检查委员会,由首长负责,亲自动手,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检查贪污浪费现象,来开展这场斗争。195111月,党中央果断处理了刘青山、张子善贪污案,在全党全社会引起极大震动,有效遏制了腐败现象滋长的势头。为加强对党员特别是对党的高级干部的监督,反对各种违法乱纪现象,19553月,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决定成立党的中央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并选举产生了中央监察委员会。

 

23、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决议》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毛泽东思想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它在以下几个方面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第一,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同志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出发,深刻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中国革命的规律,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的思想,创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其基本点,一是认为中国资产阶级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大资产阶级(即买办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另一部分是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的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领导的统一战线要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并且在特殊条件下把一部分大资产阶级也包括在内,以求最大限度地孤立最主要的敌人。二是认为由于中国没有资产阶级民主,反动统治阶级凭借武装力量对人民实行独裁恐怖统治,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毛泽东同志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加上党本身的建设,就成为革命的“三个法宝”。以上这些,就是中国共产党所以能成为全民族的领导核心,并且创造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的基本依据。

第二,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思想在这一时期继续得到丰富和发展。主要有: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实行逐步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具体政策,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中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难任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必须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人民内部要在政治上实行“团结——批评——团结”,在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经济工作中实行对全国城乡各阶层统筹安排和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等一系列正确方针;坚持以农业为基础,正确处理重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处理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汉族和少数民族、沿海和内地、中央和地方、自力更生和学习外国等各种关系,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注意综合平衡;强调工人是企业的主人,实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和技术人员、工人、干部“三结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战略思想等。

第三,关于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党的建设。毛泽东同志系统地解决了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如何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精辟地论证了革命斗争中政策和策略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要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知识分子要同工农相结合等;特别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提出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创造了在全党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提出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

第四,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毛泽东同志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工作,在中国革命的长期艰苦斗争中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这些立场、观点、方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24、如何理解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

《决议》指出:“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这些独创性理论成果,是在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中取得的,对实行改革开放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一,关于社会主义革命。我们党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创造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治条件,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实行逐步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具体政策,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近1/4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中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难任务,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列宁曾经设想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独创性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第二,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党努力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逐步形成了一些十分重要的认识。在探索刚刚起步时,毛泽东同志就论述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具有中国特点的思想和必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的基本原则,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阐明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

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方面,提出生产关系的变革不能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尊重价值规律,坚持按劳分配。在生产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甚至资本主义私人经营作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作补充。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的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补充;正确处理好中央同地方的关系,给地方和企业以一定的权力,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扩大企业自主权等。

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既要反对保守又要反对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按农、轻、重的次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计划指标必须切合实际,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必须兼顾等。

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方面,提出生产关系的变革不能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尊重价值规律,坚持按劳分配。在生产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甚至资本主义私人经营作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作补充。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的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补充;正确处理好中央同地方的关系,给地方和企业以一定的权力,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扩大企业自主权等。

此外,在教育、科技、文化工作方面,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出实行两种教育制度;肯定我国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指出科学技术现代化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总任务和“两步走”的战略步骤;对社会主义的长期性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估计建设社会主义强国需要10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在党的建设方面,着重提出执政党建设的问题。

第三,这些独创性理论成果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准备。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阐明的这些重要思想,系统地回答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以创造性的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宝库增添了新的财富。这些思想成果,为党继续进行探索并系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重要基础。

 

25、如何认识新中国成立后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过程中经历的严重曲折?

《决议》指出,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过程中“经历了严重曲折”,“党的八大形成的正确路线未能完全坚持下去,先后出现‘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等错误,反右派斗争也被严重扩大化”,“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教训极其惨痛”。

第一,牢牢把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历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和人民取得的成就是主要的。这一时期的历史,总的说来,是我们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决议》指出:“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这是对党在这个时期历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所作的科学概括。列宁说得好:“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忽视或否认我们的成就,忽视或否认取得这些成就的成功经验,就无法科学评价这个时期的历史。

第二,科学认识党的探索经历曲折的社会历史原因。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不长,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更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还有待于继续探索。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速度这两大问题上曾经发生的失误,使探索过程出现曲折。由于对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由于背离了实事求是原则,凭主观愿望和意志办事,急于求成,结果事与愿违。当时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也对党科学判断国内政治形势、确定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和方针政策产生极大影响。由于党是在经过长期残酷的战争后迅速进入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在观察和处理许多新矛盾时,便容易把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仍然看作阶级斗争,并且习惯于沿用过去大规模群众性政治运动的方法来解决。这些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导致了阶级斗争严重扩大化。

第三,党主要是依靠自己的力量纠正错误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这使我们党得以摆脱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以唯物辩证的科学精神、无私无畏的博大胸怀领导和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无论是“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还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都是党依靠自己的力量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加以彻底纠正的。党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使错误成为正确的先导,不断开辟走向胜利的道路,进而推进了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保证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第四,要注重从经验教训的总结中开辟未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总结历史,是为了从成功中吸取经验,从失误中吸取教训,研究提出防止重犯的办法、措施、制度,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历史进程。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

 

26、为什么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决议》指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第一,新中国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中站稳了脚跟。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战胜了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一系列严峻挑战,肃清国民党反动派残余武装力量和土匪,和平解放西藏,实现祖国大陆完全统一;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工作,完成土地改革,进行社会各方面民主改革,荡涤旧社会留下的污泥浊水,社会面貌焕然一新。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捍卫了新中国安全,彰显了新中国的大国地位。

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党领导建立和巩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为国家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党领导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制度保证。我国人民通过各种途径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

第三,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经过实施几个五年计划,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变,依靠自己的力量基本上保证了人民吃饭穿衣的需要,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很大发展。“两弹一星”等国防尖端科技不断取得突破,国防工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起来。人民解放军得到壮大和提高,由单一的陆军发展成为包括海军、空军和其他技术兵种在内的合成军队,为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确立中国大国地位、维护中华民族尊严提供了坚强后盾。

第四,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为世界和平与进步事业作出重要贡献。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倡导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定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尊严,支持和援助世界被压迫民族解放事业、新独立国家建设事业和各国人民正义斗争,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彻底结束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党审时度势调整外交战略,实现中美关系缓和,中日关系改善,我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得到恢复,打开对外工作新局面,推动形成国际社会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格局。党提出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作出中国永远不称霸的庄严承诺,赢得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尊重和赞誉。

第五,党的领导不断巩固加强,党的组织日益发展壮大。党十分重视在执政条件下党组织的自身建设。通过开展整风、整党,开展“三反”运动,有效遏制了腐败现象滋长势头。党的七届四中全会强调党的团结是党的生命。党的八大着重提出执政党建设问题。时刻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作风,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密切联系群众。大力培养和提拔新生力量,造就革命事业接班人,党员干部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这些重要举措,增强了党的纯洁性和全党的团结,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积累了执政党建设的初步经验。

 

27、为什么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以社会主义为前途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把黑暗的旧中国变成光明的新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人侵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告终。在“诸路皆走不通”的情况下,中国的先进分子认识到,只有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走社会主义的道路,才能救中国。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科学预见和正确指引了中国革命的前途和方向。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28年顽强奋斗,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展开,为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同国家计划经济之间,以及私营经济、个体经济的分散、落后、劳动生产率低同迅速发展的生产力的要求之间的矛盾,党中央不失时机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任务,消灭一切剥削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

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使我国社会在不长的时间里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在党领导下,我国各族人民意气风发投身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热气腾腾的社会主义建设。我们通过实施几个五年计划,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中国经济独立自主的、持续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物质技术基础。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变,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基本保证了人民吃饭穿衣的需要,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很大发展。“两弹一星”等国防尖端科技不断取得突破,国防工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起来。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取得的一切成就,都要归功于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归功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28、为什么说“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只有实行改革开放才是唯一出路?

《决议》指出,“‘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在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党深刻认识到,只有实行改革开放才是唯一出路”。

第一,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向何处去”成为摆在党和人民面前头等重要的问题,广大干部群众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就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政方针作出政治决断和战略抉择,但遇到了严重阻碍,党和国家工作在前进中出现徘徊局面。邓小平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深刻认识到,决不能再回到“文化大革命”的老路上去。197812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这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孕育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使党和国家事业从危难中重新奋起。

第二,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党领导人民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但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我们曾经走了一些弯路,包括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样使党、国家、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挫折和损失的十年内乱。“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们党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规律的认识,坚定选择了改革开放。正是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党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三,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时期,正是蓬勃兴起的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迅猛发展的时期。“世界经济和科技的进步,不是按年来计算,甚至于不是按月来计算,而是按天来计算”。由于错失融入新科技革命浪潮的历史机遇,我国经济和科技实力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拉大,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仅有3679亿元人民币。正因如此,邓小平同志说:“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我们党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科学判断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有步骤地展开各方面体制改革,勇敢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门,为我国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第四,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文化大革命”导致我国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人民温饱都成问题,国家建设百业待兴。人民群众普遍希望迎来思想解放、经济发展、政治昌明、教育勃兴、文化繁荣、科技进步的新局面,他们对改革开放的期盼最强烈、要求最直接,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在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中,农村“包产到户”、发展乡镇企业、城市“个体户”等许多改革举措都来自于基层群众的自发创造。改革开放顺应了中国人民要发展、要创新、要美好生活的历史要求,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愿的内在统一。

 

29、为什么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决议》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第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标志着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广大干部群众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彻底扭转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势,但遇到了严重的阻碍,党和国家工作在前进中出现徘徊局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党中央召开工作会议为全会作准备,邓小平同志发表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他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强调“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这篇讲话是解放思想、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实际上成为随后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在邓小平同志领导下和老一辈革命家支持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意愿,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必须完整、准确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这次会议标志着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

第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起点。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我们党对怎样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长期探索,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同时也走了一些弯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导致我国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人民温饱都成问题,国家建设百业待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站在时代要求、国家发展、人民期待的高度,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经过这次全会,我们党作出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重大决策,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成功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

第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的组织路线,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文化大革命”期间,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集体领导原则和民主集中制受到削弱以至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实现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任务,决定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法,严肃党纪。全会增选了中央领导机构成员,选举产生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特别是经过这次全会,就体现党的正确指导思想以及决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方针政策来说,邓小平同志实际上已经成为党的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以这次全会为标志,我们党重新确立了正确的组织路线,掌握了拨乱反正的主动权,开始有步骤地解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和实际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组织保障。

 

30、如何理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决议》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推动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向何处去”成为摆在党和人民面前头等重要的问题。在邓小平同志指导下,1978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全会以后,我们党作出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重大决策,在各方面工作中恢复并制定一系列正确政策。党制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作出正确结论。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拨乱反正的全面开展和完成,保证了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

第二,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总结我们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成为新时期指明我们前进方向的基本口号。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下,我们党正确认识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根本任务,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党有步骤地展开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各方面体制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创造性提出“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成功用于解决香港、澳门回归祖国问题,推动海峡两岸关系打开新局面;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及时调整外交方针政策,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难得历史机遇和良好外部环境;注重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使党的建设充满新的生机活力。

第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用新的思想观点来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