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学习辅导百问(71-80)
发布时间: 2022-05-20 19:50 浏览量: 16278


71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方面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围绕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续写了社会长期稳定奇迹。

第一,实现了社会治理方式的历史性转变。突出党委领导和政府主导下的多元社会主体共同参与、良性互动,突出人民群众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完善党委领导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社会利益协调机制、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社会风险评估机制、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积极推进社会治理方式创新,以信息化建设为基础不断推进社会治理网络化和智能化,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为契机不断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和制度化,使社会治理模式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从单纯的政府监管转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并着力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使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大幅度提升。

第二,构建起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动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突出城乡社区在社会治理中的基础作用,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切实向基层放权赋能,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畅通民主渠道,推进城乡社区协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引导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融入社会治理大格局,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有效发挥社会组织在引导社会成员参与风险评估、矛盾调解、社区矫正、青少年教育管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第三,发展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完善信访制度,以人民调解为基础、以行政调解为主导、以司法调解为保障,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机制,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构建立体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切实提高维护公共安全能力水平。特别是强力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坚决惩治放纵、包庇黑恶势力甚至充当保护伞的党员干部,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新型网络犯罪、跨国犯罪。经过持续努力,我国社会安全稳定形势持续向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

72为什么说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这一重要论断,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中国四大文明古国均发源于森林茂密、水量丰沛、田野肥沃的地区。后来,生态环境衰退特别是严重的土地荒漠化,导致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衰落。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写道,“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对此,他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但我国古代也有一些地区在这方面有过惨痛教训。比如,现在植被稀少的黄土高原、渭河流域、太行山脉也曾是森林遍布、山清水秀,地宜耕植、水草便畜,由于毁林开荒、滥砍乱伐,这些地方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蔓延,湮没了盛极一时的古丝绸之路。古代一度辉煌的楼兰文明业已被埋藏在万顷流沙之下,那里当年曾经是一块水草丰美之地,因屯垦开荒、盲目灌溉,导致孔雀河改道而衰落。唐代中叶以来,我国经济中心逐步向东、向南转移,很大程度上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变迁有关。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大自然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改造,在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的同时,也导致自然生态系统发生巨大变化,出现森林消失、湿地退化、水土流失、干旱缺水、洪涝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变暖等严重生态危机。科学家预测,如果森林从地球上消失,陆地的生物、淡水、固氮将减少90%,生物放氧将减少60%,人类将无法生存。联合国指出,全球森林已减少了50%,难以支撑人类文明大厦。“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总结包括中华文明在内的人类文明发展经验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

这一重要论断,是对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深刻反思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远思考。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各类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呈高发态势,成为国土之伤、民生之痛。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等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更加自觉地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些重要观点,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我们要按照《决议》提出的要求,顺应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新期待,以对子孙后代和中华民族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态度,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抓好生态文明建设,真正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改善的增长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实现建设富强中国与建设美丽中国的高度统一。

73如何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决议》指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第一,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方略,“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写人党章,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写人宪法,生态文明建设在我们党治国理政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组建生态环境部,统一行使生态和城乡各类污染排放监管与行政执法职责,整合和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队伍,推进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开展按流域设置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机构、设置跨地区环保机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完成国控空气质量监测站监测事权上收任务,加强环境信息公开,形成了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生态文明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得到完善。

第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制度之严前所未有。坚持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思路,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生态补偿制度、河湖长制、林长制、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等制度,构建起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制定修订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税法以及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法等法律,建立起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体系,新环境保护法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环保法。

第三,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生态环境问题整治力度前所未有。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以及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流域上下游,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强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及海岸带生态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力度,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着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全面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推进化解钢铁、煤炭等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禁止进口“洋垃圾”。以空前力度加强生态环境问题整治,实行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对全国31个省(区、市)全覆盖,对履职不到位、环境质量持续恶化地方进行公开约谈,坚决查处一批破坏生态环境的重大典型案件,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

第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前所未有。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我国生态环境发生了有目共睹的可喜变化,神州大地空气越来越清新、水质越来越纯净、风景越来越美丽,新时代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最大的时期。全国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多年保持“双增长”,人工造林面积居全球第一。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占陆地国土面积的比例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酸雨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劣Ⅴ类水体比例明显下降,地表水国控断面Ⅰ—Ⅲ类水体比例持续上升。单位产品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不断降低,资源能源效率不断提升。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发生积极变化,成为世界上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成为全世界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能力最大的国家。在解决国内环境问题的同时,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和气候治理,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支持者、积极实践者、重要引领者。率先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向联合国交存《巴黎协定》批准文书,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向全世界作出力争到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充分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74如何理解建设强大人民军队,首要的是毫不动摇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

《决议》指出,“建设强大人民军队,首要的是毫不动摇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

第一,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我们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发端于南昌起义,奠基于三湾改编,定型于古田会议,丰富发展于党领导人民军队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伟大实践。这一根本原则的基本内容包括: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是独立的、直接的、全面的领导;人民军队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的唯一性、彻底性、无条件性,完全地无条件地置于党的领导之下。这一制度体系主要包括:人民军队最高领导权和指挥权属于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中央军委实行主席负责制;实行党委制、政治委员制、政治机关制;实行党委(支部)统一的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实行支部建在连上。这一根本原则和制度体系,创造了无产阶级政党创建和治理军队的新范式,开创了军事制度文明的“中国模式”,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发展史和人类军事史上的伟大创举。90多年来,人民军队之所以能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克服重重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归根到底就在于毫不动摇坚持了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

第二,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在新时代得到了根本性加强、创新性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过去有一个时期人民军队党的领导弱化问题突出,习近平主席决策在古田召开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对新时代政治建军作出部署,就强化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推进一系列整肃治理,进行一系列改革创新,引领人民军队重整行装再出发。习近平强军思想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牢固确立,人民军队全面深入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党对人民军队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全面加强;进行全方位政治整训,坚定不移开展反腐败斗争,坚决查处郭伯雄、徐才厚、房峰辉、张阳等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并彻底肃清其流毒影响;重塑领导指挥体制,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新格局,健全党领导人民军队的制度体系;建强各级党组织和干部队伍,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革命军人,锻造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过硬部队。通过重振政治纲纪,弱化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的状况彻底扭转,人民军队政治生态根本好转,政治面貌发生革命性变化,形成了忠诚统帅、向心凝聚、奋斗强军的政治局面。党的十九大把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上升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方略,进一步夯实了党、国家和军队事业行稳致远的政治根基。

第三,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为实现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提供了根本保证。人民军队正沿着中国特色强军之路,朝着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进发,需要牢牢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始终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坚决做到听习主席指挥、对习主席负责、让习主席放心。加强全军理论武装工作,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在党的旗帜下铸牢军魂。加强军队党的政治建设,提高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锻造听党话跟党走、能打仗打胜仗、法纪严风气正的过硬基层。深入贯彻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军,推进政治整训常态化制度化,纯净部队政治生态。打好意识形态斗争主动仗,加强高级干部忠诚度鉴别和政治考察,确保枪杆子始终掌握在忠于党的可靠的人手中。全面提高备战打仗能力,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以更强大的能力、更可靠的手段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75为什么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军队实现整体性革命性重塑?

《决议》充分肯定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指出“人民军队实现整体性革命性重塑”。

第一,重塑重构了军队领导指挥体制,构建起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新格局。领导指挥体制是一支军队的“中枢神经”。这一轮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打破了长期实行的总部体制、大军区体制、大陆军体制,构建起中央军委—战区—部队的作战指挥体系、中央军委—军种—部队的领导管理体系。通过重塑军委机关职能配置和机构设置,调整组建15个军委机关职能部门,强化了中央军委集中统一领导和战略谋划、战略管理功能。通过重塑联合作战指挥体系,创设军委联合作战指挥中心,重新划设五大战区,实现了中央军委对全军部队集中统一指挥,实现诸军兵种力量联合运用。通过重塑军兵种领导管理体制,成立陆军领导机构,将第二炮兵更名为火箭军,组建战略支援部队、联勤保障部队,形成完整的军兵种领导管理体制和新型作战力量领导体制。通过重塑武警部队领导指挥体制,确保了党对全国武装力量的绝对领导。

第二,重塑重构了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打造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这一轮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积极适应世界军事力量发展趋势,构建以精锐作战力量为主体,充实、合成、多能、灵活的现代作战力量体系。通过重构规模比例,精简机关和非战斗机构人员,大幅压减干部数量,减少领导职数,加快淘汰老旧装备步伐,裁减现役员额30万。通过重构结构布局,优化不同战略方向力量配置,优化军兵种内部力量编成,壮大战略力量和新域新质作战力量。通过重构部队编成,降低合成重心,减少指挥层级,调整改革预备役部队,打造具备多种能力和广泛作战适应性的部队。通过重构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和军事科研体系,整合军队院校,重组科研机构,优化训练机构,构建三位一体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紧紧扭住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全面加强练兵备战。

第三,重塑重构了军事政策制度,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政策制度体系。军事政策制度是保证军事系统高效运行的“经络”。这一轮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着眼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健全了军队党的建设制度。通过创新军事力量运用政策制度,构建新时代军事战略体系,构建联合作战法规体系,调整完善战备制度。通过重塑军事力量建设政策制度,建立军官职业化制度,优化军人待遇保障制度,推进军人荣誉体系建设,修订制定军事训练、装备发展、后勤建设等方面法规。通过完善军事管理政策制度,创新战略管理、军费管理制度,修订出台军队基层建设、保密工作等系列法规,提高军队专业化、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水平。截至202110月,已制定并出台7部重大法律法规、15项主干政策制度,推出一大批配套政策制度和重大改革举措,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军队战斗力、解放和增强了官兵活力。

第四,深入推进跨军地重大改革,构建起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通过统筹推进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构建相关领导管理体制、工作运行机制和政策制度体系,促进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升。结合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组建退役军人事务部,在国家层面加强对退役军人管理保障工作的组织领导。完成武警部队跨军地改革任务。实施空管体制改革。通过推进国防动员体制改革,打造现代国防动员力量体系。通过全面停止军队有偿服务,军队不从事经营活动的目标基本实现,有力推动了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军,促进部队备战打仗。

76如何理解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

《决议》指出,“习近平同志强调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涵盖政治、军事、国土、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网络、生态、资源、核、海外利益、太空、深海、极地、生物等诸多领域,要求全党增强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落实防范化解各种风险的领导责任和工作责任。”

第一,新时代维护国家安全面临的形势复杂严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国家安全问题,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认真抓紧抓好。进入新时代,我国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我国面临更为严峻的国家安全形势。从外部环境看,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显著上升,各类风险加速积累,外部压力前所未有,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黑天鹅”、“灰犀牛”事件时有发生。小风险演化为大风险、个别风险演化为综合风险、局部风险演化为区域性或系统性风险、经济风险演化为社会政治风险、国际风险演化为国内风险的概率明显上升。从自身情况看,我国正处在由大国向强国转化的关键时期,同形势任务要求相比,我国维护国家安全能力不足,应对各种重大风险能力不强,维护国家安全的统筹协调机制不健全。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要巩固执政地位,要团结带领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

第二,正确理解和把握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写进党的十九大报告,并写入了党章。其精髓要义,主要有3点。一是坚持政治安全、人民安全、国家利益至上有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只有坚持政治安全、人民安全、国家利益至上有机统一,才能实现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二是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发展和安全是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统筹抓好这两件大事,既要求善于运用发展成果夯实国家安全的实力基础,又要求善于塑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做到坚持发展不停步、维护安全不懈怠。三是科学把握国家安全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的是“大安全”,既包括政治、军事、国土等传统安全,也包括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网络、生态、资源、核、海外利益等非传统安全;既包括当下安全领域,也包括太空、深海、极地、生物等新型领域;既包括物的安全,也包括人的安全。贯彻好总体国家安全观,既要求着力推进新时代国家安全全面发展进步,又要求把维护重点领域国家安全作为主阵地、主战场,着重抓好政治安全、国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网络安全、外部安全等工作。

第三,不断提高维护国家安全的本领。主要包括以下3点。一是坚持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既要解决好大国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安全共性问题,更要处理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阶段面临的特殊安全问题。要立足国际秩序大变局来把握规律,立足防范风险的大前提来统筹,立足我国发展历史机遇期的大背景来谋划,做到国家利益延伸到哪里、安全保障就跟进到哪里,为国家发展创造良好外部安全环境。二是坚持科学统筹的重要方法。始终把国家安全置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战略全局中来把握,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开放和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统筹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统筹维护国家安全和塑造国家安全,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国家安全合力。三是坚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面对来自外部的各种围堵、打压、捣乱、颠覆活动,必须发扬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同企图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企图迟滞甚至阻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一切势力斗争到底。

77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为全面加强国家安全工作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决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强,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保证。”

第一,加强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这是做好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原则,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加快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特别是强化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完善了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设立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发挥其在统筹国家安全事务中的作用,抓好国家安全方针政策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要遵循集中统一、科学谋划、统分结合、协调行动、精干高效的原则,聚焦重点,抓纲带目,紧紧围绕国家安全工作的统一部署狠抓落实。”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安全工作责任制,各级党委(党组)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主体,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管理好本地区本部门涉国家安全事务,依法行使国家安全法律法规赋予的职权,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第二,健全完善国家安全体系。通过完善国家安全战略体系和国家安全政策体系,健全国家安全保障体制机制,加强国家安全工作组织协调和应急管理,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地区联合工作机制。通过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和国家安全法治体系,充分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国家安全。在贯彻落实国家安全法,颁布实施反间谍法、反恐怖主义法、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网络安全法、核安全法、密码法等国家安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基本形成一套立足基本国情、体现时代特点、适应战略安全环境需要的,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

第三,坚定维护重点领域国家安全。坚持以确保政治安全为首要,坚定维护政治安全、军事安全、国土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海外利益安全等。比如,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严密防范抵御“颜色革命”,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夯实经济安全的基础;开展涉港、涉台、涉疆、涉藏等斗争,深入打击“三股势力”,坚持防范“疆独”、“藏独”,坚决挫败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图谋,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筑牢国土安全的铜墙铁壁;始终坚持和平发展,走共同安全道路,形成强有力的海外利益安全保障体系,切实维护海外利益安全。

第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始终坚持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注重防范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风险。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既重视提出防范风险的先手,又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强调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又坚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决不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和全民国防教育,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国家安全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合力。

78为什么说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必须全面准确、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方针?

《决议》指出,“必须全面准确、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坚持依法治港治澳,维护宪法和基本法确定的特别行政区宪制秩序,落实中央对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坚定落实‘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

第一,坚决维护宪法和基本法确定的特别行政区宪制秩序。宪法是国家根本法,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是特别行政区制度的法律渊源。基本法是根据宪法制定的基本法律,规定了在特别行政区实行的制度和政策,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法律化、制度化,为“一国两制”在特别行政区的实践提供了法律保障。中央早已明确,全面准确、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一国”是根,“一国”是本,“一国”是“两制”的前提。尊重和维护“一国”,就必须拥护宪法所确定的国家根本制度,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体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认同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中的领导地位。任何不尊重宪法和基本法、挑战特别行政区宪制秩序的行为,都是对全面准确、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方针的背离,都是不能允许的,都要依法惩处和纠正。只有有效维护特别行政区宪制秩序,才能确保“一国两制”实践沿着正确轨道前进。

第二,坚决落实中央对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中央对特别行政区拥有全面管治权是国家主权的体现。特别行政区是直辖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域,特别行政区依法享有的高度自治权源于中央的授权,这是正确理解中央和特别行政区关系的逻辑起点。香港、澳门回归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提示我们,不能把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与中央的全面管治权相割裂、相对立,高度自治绝不是完全自治。特别行政区政权机关和社会各界都应当充分尊重和维护中央对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包括对基本法的解释权、处理政制发展问题的决定权等。对特别行政区行使高度自治权,中央也应当依法行使好监督权。

第三,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中央人民政府对特别行政区有关的国家安全事务负有根本责任,特别行政区负有维护国家安全的宪制责任。在特别行政区,任何危害国家主权安全、挑战中央权力和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权威、利用特别行政区对内地进行渗透破坏的活动,都是对特别行政区宪治底线的触碰,都是绝对不能允许的。

79为什么说祖国完全统一的时和势始终在我们这一边?

《决议》指出,“祖国完全统一的时和势始终在我们这一边。”

第一,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历史的正道。历史研究成果证明,台湾史前时期的人类主要是通过台湾海峡南部的“东山陆桥”从大陆东南福建迁入,台湾史前文化与大陆文明具有同源性毋庸置疑。宋元以后,中国历代中央政府便开始在澎湖、台湾设治,对台湾实施行政管辖,并进行治理与开发。17世纪,荷兰殖民者一度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895年清政府因甲午战败,被迫把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割让给日本,台湾从此遭受日本侵占50年。1945年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日本无条件投降,台湾光复、回归祖国。1949年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解放战争胜利,国民党反动统治集团退踞台湾。此后,海峡两岸关系虽然经历不少跌宕起伏,但总的趋势是从紧张走向缓和,从隔绝对峙走向交流融合。台湾是中国一部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是具有深厚历史依据的,这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的。

第二,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把握解决台湾问题大局,确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推动两岸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顺应两岸同胞共同愿望,推动打破两岸隔绝状态,实现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开启两岸同胞大交流大交往大合作局面。推动两岸双方达成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九二共识”,推进两岸协商谈判,开启两岸政党交流,开辟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我们党和国家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理解和支持中国统一事业。制定《反分裂国家法》,有力挫败各种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台湾独立”的图谋,取得一系列反“台独”、反分裂斗争的重大胜利。这一切都表明,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中国人民完全有智慧、有能力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意味着我们更有能力、更有条件推进祖国完全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握两岸关系时代变化,丰富和发展国家统一理论和对台方针政策,推动两岸关系朝着正确方向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敏锐洞察国内外形势和台海形势新变化,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对台工作大政方针及实践,就对台工作提出一系列重要理念、重大政策主张,形成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推动实现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首次会晤、两岸领导人直接对话沟通。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出台一系列惠及广大台湾同胞的政策,加强两岸经济文化合作交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尽管2016年以来,台湾当局加紧进行“台独”分裂活动,致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势头受到严重冲击,但两岸关系的主导权和主动权始终在我们手里,祖国完全统一的时和势始终在我们这一边。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祖国大陆将不断增强对台湾社会的影响力、吸引力,不断增强对两岸关系发展的牵引力、主导权,从根本上决定着两岸关系走向。两岸合作日益广泛、交流交往日益密切,已经形成密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为迈向和平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民意基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国际社会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格局持续稳固,“台独”分裂势力四处碰壁、日暮途穷。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产生,必将随着民族复兴而解决。国家强大、民族复兴、两岸统一的历史大势,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

80如何理解新时代我国外交工作必须紧扣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条主线?

《决议》指出,新时代我国外交工作必须“紧扣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条主线”。

我们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我们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100年来,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以自强不息的奋斗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同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紧扣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条主线,是秉持党的崇高理想和使命的必然抉择。

进入新时代,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威胁上升,逆全球化思潮上升,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党中央强调,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前所未有的外部风险挑战,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做好新时代我国外交工作,胸中要装着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国内大局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国际大局就是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争取良好外部条件,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发展。外交既是内政的延伸,又服务于内政,两者密切相关。在当今世界深刻复杂变化、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和互动空前紧密的情况下,我们更需要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发展变化,把握世界大势,在时代前进潮流中把握主动、赢得发展,既保持战略定力又善于积极应变,既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又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我国发展创造良好国际环境。

服务民族复兴,就是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更加自觉坚定、积极有为地为国家发展服务。着力营造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开放包容的合作环境、稳定有序的安全环境、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创造良好外部环境。着力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国家主权和国土安全、经济金融安全、网络安全、生物安全、海外利益安全等,坚持走中国特色人权发展道路,坚决反对任何国家利用人权问题干涉中国内政,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持外交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积极主动打造海外民生工程,为走出去的中国公民和企业织牢安全网,为海外中国游客提供更安全的旅游环境,为中国留学生争取更好的学习环境,为中国商人营造更友善的兴业环境,为中国侨胞带去更多温暖和关怀,为中国商品拓展更广阔的市场,为在海外的中国劳动者创造更好的工作与生活条件,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

促进人类进步,就是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加积极主动地为世界作贡献。在这个过程中,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目标和方向,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是前提和路径。中国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自身如何发展,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中国将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坚持走共同发展道路,继续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将自身发展经验和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顺风车”,实现共同发展;中国将始终做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坚持走合作发展道路,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中国将坚持公平正义理念,维护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